小暑啜瓜瓤。粗葛衣裳。炎蒸窗牖气初刚。无计遣兹长昼也,茗碗炉香。深院一垂杨。又闹鸣螀。簿书堆案使人忙。何不归与湖水上,做个渔郎。——明
易震吉《小暑》物候说▼暑为温热之气。小暑相当于是一天中的下午一点钟,正午的太阳正焦灼,一年中最强劲的热力不断酝酿……小暑时温风吹到极致,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的八月正是夏历的六月,此时,蟋蟀纷纷躲到屋宇下避暑。此时地面气温太高,幼鹰由老鹰带领,开始飞出鸟巢,在清凉的高空学习飞行搏杀猎食之术。小暑,应夏藏,闭门谢客在《易经》64卦中,小暑、大暑的卦象是“遁”。遁是退避、隐居的意思,正如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李渔所言:应夏藏,闭门谢客。在古历法里,小暑是代表果树成熟前最重要的成长期,也比较凶险,有可能被害虫、病菌和炎热侵袭的时段,是一段“盛夏的果实”来临前的关键时期。农历6月,是一年的中轴。中轴(脾胃)转动,四维(肝心肺肾)有序。《黄帝内经》说这个月是“天政布,大火行,庶类蕃鲜,寒气时至”。调养的关键在脾胃。
小暑,借着出汗
排出体内的湿毒、热毒
小暑到大暑这30天时间,是一年中身体最容易排出垃圾、毒素的时候。原因就在于这段时间炎热的天气,让体内阳气达到高峰,体表毛孔大开,相当于打开了一个天然的排毒通道。◆小暑的阳光,是一年中最炙热的了◆这时候,在太阳下一站,或者稍微一活动,身体很容易出汗,顺势就把平时窝在体内的「毒素」给排出去了。来看看身体里,一般都窝了哪些「毒素」呢?①湿毒不管什么体质的人,进入小暑开始体内或多或少会冒出一些湿热,寒湿体质的朋友也不例外。舌苔黄厚,背上或胸口长痘,燥热,口干舌燥……这些都是湿热的典型表现。②火毒夏天的天时属火,火太多就会变成毒。火毒主要以心火为主,如果舌尖是红红的,就说明心火太旺。③寒毒爱吹空调,吃冷饮的朋友,体内容易堆积寒毒。夏天由于天气热还不明显,等到了冬天,怕冷、痛经、膝盖疼痛……都出来了。发汗好就好在:身体知道如何进行自我调节,你体内有什么毒、它就排什么毒素。所以《黄帝内经》说“使气外泄”,是告诉我们这会儿一定要尽可能地舒展身体,让气机流动,舒畅地透出汗液。「难就难在,空调吹的太多了汗总是发不出来」■如果入夏后,你一直待在空调房里,还没怎么出过汗。错过宝贵的排毒季是小,关键是,这些体内排不出去的毒素还会换着法子从身体其他发出来。脚臭
脚气是体内的湿热、寒湿浊气,往下流到脚上,通过毛孔排泄出去
湿疹
手上、脚上突然长出来的红疙瘩,越抓越痒,就是湿气太多,溢出在皮肤上。
口腔溃疡、嘴里发干
火气上炎,心火在体内往上飘,在头面上发出来。
很多朋友不知道原因,还在想办法把这些问题给“堵住”。比如脚气,用一些抑制出汗的药粉——看起来把脚气解决了,但过段时间可能就又冒出湿疹和痘痘,甚至白带出现异常……因为发不出去的毒素,一定会想办法从其他通道出来。所以小暑这段时间,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身体主动的发发汗,别错过这个宝贵的排毒季。「要排汗,就排动汗」■排汗,并不是什么方式都可以。中医上有“动汗”和“静汗”之分。“动汗”,是指通过运动,或者吃一点辛味的东西等来主动帮助身体排汗。古人认为“动汗可贵”,就是因为这种汗属于深层排汗。比起因为气温或者蒸桑拿出的“静汗”,能更好的运化我们身体内部的气血,利于体内寒气的排出。具体的运动推荐,我会建议大家先从瑜伽,八段锦等比较安静的运动开始入手。◆后台回复:八段锦,可以看具体方法◆这些安静的运动,虽然过程很静,但气血却在不断运转。大脑得到休息,能够进行自我调控,这样缓慢渐进的方式其实是人体自愈能力在提升的表现。小暑,乌梅三豆汤
▼这段时间,火居其位,万物都长疯了。但问题是,阳气耗散太快,若有些人储存的阳气(生长之气)不足,就容易气虚。发生耳鸣、眩晕、站立不稳等症状。所以阳气不能随便耗,关键时刻才耗不到肾根。若是气盛,或经络气血不畅的人。就不能温补了,凉血、养阴,阴能涵得住火。所以小暑汤的任务是:清虚火、补肾水。▼这个看起来很可口的茶,是《圆运动》里,专治温病的两个古方「乌梅白糖汤」和「扁鹊三豆饮」的合方。味酸,能收敛外散的相火,大补肝木之气,生津液。肝木主疏泄,疏泄太过,相火就会过分地外散。乌梅能扭转这种失衡的气机。补脾胃,又不会阻遏气机运行。而且,乌梅的酸和冰糖的甘味合在一起,除逆(可以预防温病)。滋肾阴、壮肾气。夏季身体能量如植物一样疯长,肝肾容易不足,这时就可以用黑豆来滋补肾阴、聚肝肾之气。解烦热、清肝火;这里是可以起沙的那种红豆,利水解暑湿,补心血。如果体内湿气重,舌苔厚腻,把红豆改为赤小豆。如果火气旺盛厉害,容易口渴,就改用黄豆,黄豆养中养木养津液,又降胆火。三豆煮起来加点冰糖,是很好的盛夏解暑汤。乌梅2颗,冰糖适量,绿豆、黑豆、红豆各30g。加水约ml煮约1小时即可。乌梅三豆饮,喝起来有点像酸梅汤,乌梅的烟熏味和红豆的香气会比较突出。肾之谷在豆,豆在五行中偏水性,可以解热。很适合在热毒重的天气喝,它解热、祛湿的效果比较好。乌梅三豆汤的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暑、健脾利湿。小孩子也可以放心喝。痰湿重的体质,舌苔厚腻、口中粘腻的人,就去掉乌梅、冰糖,只喝三豆汤。还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加配料▼1.某地伏日,要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麦仁养心敛汗,夏天汗特别多的人,可以加麦仁一起煮。如果能加浮小麦敛汗效果更好。2.这段时间暑热,心火旺。很多人睡眠不好,口舌生疮,加些带芯莲子有助养心安神、让心肾相交。3.大枣,什么凶猛的药经它一调和,就会更适合人体。所以平时煲汤时,大家都可以扔几颗进去,让汤性更柔和。4.特别是不睡午觉会感觉心律不齐、精力不济的人,更要注重养心血。煲好后是这样微甜而清爽的汤,盛出来当茶喝,解盛暑之毒,又补充心力。渣也不要浪费,用搅拌机打成浓浆,很好喝,食材本身的香甜更浓郁。小暑这段时间,每周可以喝2-3次。迎接三伏:
用40天赶跑寒气
每逢小暑节气,都要迎接一个很重要的养生日,入伏。意思是进入三伏天了,要隐伏以避盛暑。冬病夏治是此时的第一养生功课。
三伏的具体日子要按天干地支来算,夏至过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第四个庚日就到了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
下面已经为大家算好了三伏的日子,方便安排养生计划,别错过三伏贴的时机。
年三伏天从7月11日开始至8月19日结束,共40天。
初伏:
年7月11日~年7月20日
中伏:
年7月21日~年8月9日
末伏:
年8月10日~年8月19日
今年的三伏满满40天,正是「冬病夏治」的大好时机。在冬天容易发作或容易加重的疾病,往往可以在夏天疾病缓解期进行治疗。如久咳、哮喘、慢支、鼻炎、慢咽、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还有一些关节病痛、风湿等。这些冬天的易发病,大都与阳气不足、寒邪侵犯有关,所以在阳气旺盛的三伏时期进行治疗调养,借助天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医院去做三伏贴、三伏灸等治疗。寒性体质的日常调养,如阳虚、气虚、血瘀、气郁(怕冷)、痰湿(怕冷)的人可以借此时做艾灸,排除身体里集聚的寒气。每天可选择1~2个穴位悬灸(就是点着艾条,靠近穴位),每次灸到皮肤发红热烫,但是又能忍受为度。但现代人实在太忙、太懒了,推荐用三伏贴,简单方便,对体寒、阳虚、气虚、痰湿的人是最好的!同样可以用艾灸的配穴,建议入伏、中伏、末伏,每天上午贴4~6小时,连用3天,休息一周,又开始一个新的轮回,坚持整个伏天。小暑仪式感:记得「晒霉」
又湿又热的梅雨时节给霉菌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到了小暑,雨水减少,阳光充足起来,这时候应该翻出家里的衣被物品,放在阳光下暴晒,让紫外线把衣被上的霉菌杀死,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除了衣物防霉之外,心情也需要「防霉」。夏季心气旺盛,尤其要养护心脏,因此小暑养生要保持平心静气,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
室内可以在摆上绿萝、富贵竹、万年青等绿植,既降温又美化环境、养眼养心;还可以给家具换上米色、绿色或淡蓝的外套,以及使用竹制家具,这些都有助于身心降温。
最近长江流域下雨比较狠,但华北华南大部分地区都能见到晴天。如果今天天气不太好,没法晒霉,就在屋里做做这个散浊气的梳头导引吧,让身心清爽起来。
头为诸阳之会,按摩头部能升举清阳,使百脉调和,清火醒神,还能改善头部血液循环,促进头皮代谢垃圾,养出一头秀发。
头部的经络有督脉、膀胱经和胆经。每天坚持,抽出十分钟来按摩,可振奋督脉的阳气,帮助膀胱经排除体内的垃圾,疏通胆气,使人心情舒畅,消化好。
用梳子或手指从前往后梳头下,左中右都要覆盖到。亦可使用有凸点的头部刮痧板,用凸出的按摩点,和弧形边齿,紧贴头颅弯位,轻松有效地按摩并刺激头皮与穴位。
如果你所在的地方阳光普照,那正好也把衣服被褥晾出来晒晒霉吧,也算是闭门夏藏的一点小乐趣。
虽暑热渐盛,守候自己内心的一方净土,心静自然凉,加之清风徐来的清爽,这便是小暑的美好了。
来源:本文整理自七十二物侯元气生活、少点盐、活法儿太一堂九蒸九晒黑芝麻丸秘传配方,手工制作
工序考究,匠心独造
润肠通便,利于睡眠
适用血虚、肾虚,肝肾精血不足,
习惯性便秘者,想要孝敬父母的朋友。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购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