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会在心底留一方寸之地存放自己的神往之境,这是人生的追求和梦想,也是人生在世的价值向度,人不能没有梦。但普通人穷其一辈子也达不到自己的理想境界,故而一直在路上。而明代大儒王阳明却能将心学传承并发扬光大,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神往之境,不由不让人感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王阳明在少年求学期间有一段与老师关于读书理想的对话,他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事?”老师笑答:“第一等事当然是好好读书,考取功名。”王阳明立刻反驳:“依我看,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老师惊叹不已。立志做圣贤的王阳明很早就确立了他的神往之境,孔子的儒学、朱熹的道学,如莹莹灯火照亮了他的人生之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好友湛若水在王阳明的墓志铭里有“五溺”之说,说王阳明在年轻时,“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经过重重波折和艰辛,王阳明才重回儒学正道。为了格物,他曾一连七天对着一丛竹子枯坐,结果病倒在竹前,从此决定开辟新的儒学门径。为达到神往之境,有些弯路必须走,有些困境必须跨越。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德元年,王阳明因得罪太监刘瑾被廷杖四十,后又被贬谪贵州龙场。真是在龙场的居夷处困、动心忍性,把自己躺进石棺里的王阳明才有了“龙场悟道”:心外无物,心即是理!一语惊醒梦中人,从此宇宙光明,我心光明。于是阳明心学开始大行其道,弟子络绎不绝而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学说才能在华夏流传以至远播海外。莫忘少年凌云志,曾许天下第一流”,少年阳明的神往之境终于在成年后达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