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啊helliphellip

终于到了官宣那个life-changing消息的时候,要特别选一个好日子。今天是我的生日,因此这个日子必须是好的(不容反驳!!!农历生日,就问你服不服?)从这周开始,我不再是抛头露面的记者,变成为人作嫁衣裳的编辑。依然是一颗革命的螺丝钉,只不过挪动了地方而已。

这几天陆陆续续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好朋友以及对接的企业PR人员。这个安排来得突然,但是在情理之中。正如我跟一个朋友所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宇宙间有股神秘力量获悉我的困难,然后地球磁场发生变化~~~(是不是想看我还能怎么扯?)~~~看科幻太多,中毒了。。。就这样,我成了一员编辑新兵,《西关女人》《唱着跳着上北京》后又重出江湖。

在去年初单位搬新址的时候,就有点写写人民中路的念头。趁着这次调动工作,我把记忆深处的小点滴挖出来,在今天那么明媚的阳光??下晒一晒。从华南分社停摆到被安排到某单位一个部门工作,中间隔了大概有大半年时间,原单位发着类似低保的工资,因此我在一个饮食杂志暂时上岗。老板是一对香港资深情侣,有些人在背后说老板娘是小三,但她的魄力的确是香港级别的。她很欣赏我的英文口语与文笔,但她更希望我做营销策划,因为编辑部里能写的人够多了。在那里工作了大约三个月,我最记得跟着编辑团队去过香港烘焙美食节(每年4月份举行,今年已推迟),在半夜于北角海傍吹夜风跟新相识的同事唠嗑。我曾采访了若干个外籍人士,写了几篇稿。老板娘给我做的唯一一个方案——镇江陈醋推广方案,我到离开的一刻仍没有交出来,我那7.8万学费读的国际MBA估计打水漂了。

男子做的事情,女人也可以,苏维埃妇女海报的永恒主题。(这里是说男子上战场,女人顶起后方的半边天)

华南分社的老同事散落在新单位的多个部门,我去了一个行业采编部门做记者。那个部门在6楼,办公室外面是一个楼顶花园,种着多棵桂花树,鱼池里养着肥美的锦鲤。这个花园由两个“花王”打理,我每周回去开会刚好都会遇见他们,两个“花王”每周洗鱼池一次,把锦鲤都捞出来放在桶里,然后穿上长统水鞋踏进鱼池做清洁。我看着他们就想起我爸和两个叔叔以前做水产批发,他们也曾经穿着吊带水裤(类似工人背带裤)从鱼塘捞鱼。这两个“花王”肯定不知道我看他们的眼神犹如看着长辈。可能是裁员还是另谋高就,一个矮一点的“花王”后来就见不到,只剩下高一点的那位,到搬家时我也见不到他了,不晓得他们都去哪了。有他们在洗鱼池的时候,这个花园很有人气,到最后这个花园只余下寂寞盛开暗香浮来的桂花,肥美的锦鲤也消失了。

刚到那个办公室上班,来探我的有两组人,一个是我的邻居兼华附同学兼闺蜜。她给我送来了一个长方形的玻璃花瓶和富贵竹以及一个招财猫,为我的办公桌增添了不少生气。爸妈也来过一次,妈妈对一个办公室格成那么多个工位很感叹,她后来都把我称为工蜂,回去单位就是回蜂巢。一开始,我还蛮常回去单位写稿,或许是太久没有享受过办公室的归属感吧。办公室下面是诗书路,傲娇的本地小吃名店“容易发”就在对面,我也去过坚记吃伊府面,不过后来领导说记者就是要多跑跑,不用回办公室,由此我就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周刊化工作,但是媒体变革大潮不可能让我维持这种岁月静好。

我在这张报纸做着一个小行业板块的报道,二手楼市。冥冥中命运早有安排,我在那个饮食杂志上班时一直在看楼,因为爸爸觉得走楼梯上三楼都很辛苦,我家开始筹划换房。在那段时间我去看过宝岗大道宏宇广场一个电梯两房单位,单位间隔是7字曲尺形状,非常不实用。也曾经在晚上七八点的时候到过晓港公园北侧的电梯单体楼看房,业主把一个房间改成榻榻米,在榻榻米上望着黑乎乎的公园以及远处的万家灯火,分外有情调。我差点下手的是一个五羊新城“羊城八景”之一的华景大厦,当时地铁五号线正在建,地产经纪说楼下将是地铁口。从那个中层单位望出去,可以看到珠江新城的稀疏楼栋(当时是年)以及老东家。最终我没有买那个房子,如果当时买了,选择的去处就会不一样。

就这样,我做了十多年的行业记者,连朋友的爸爸妈妈都说打开报纸就看到她的卡通头像。亲戚的孩子与豆豆同龄,她也会说每周一可以看到姨妈写的新闻。在报道楼市这么多年里,我只买过两次房子,而且都是一手房。没吃过猪肉,只看过猪跑,这是楼市记者一大痛点,感谢身边朋友被我挨个“祸害”。他们偶尔问我的一句话引发我采访的灵感,同一个物业的买卖,涉及多个环节,也让我从不同角度写了好几次。我的好朋友Sunny一听我说想写她这个案例,她就问我这次是方小姐还是袁女士?朋友的妈妈买房故事被我写进专题,她读着读着就觉得感同身受,告诉她女儿,“依个人的遭遇同我的一模一样”。。。像这些例子不胜枚举,在此一一谢过。

这是最早期的苏维埃妇女宣传海报,取材自宗教故事。

跟我熟的企业PR喜欢叫我英文名,在我跟她们一一道别的时候,我耳边仿佛又响起她们亲切地叫我,Su啊。我没有在行业做出惊天动地的报道,但我手写我心,努力走出自己的路子。在此引述Vivian给我的评语:“你比我的印象太深啦,第一个打破来稿必登惯例的行业记者……第一个够胆将几大行的数据指数做对比的行业记者……第一个用英文写游记的行业记者……”,我不知道那些是不是真的第一个,但我很欣慰有人这样记住我。

PicturebyEllen,oneofmyBFF.

从今天起,我就是一个编辑。正如我经常看的时装真人秀,一个设计师把所有设计元素堆砌到一件作品时,评委就会说itneedsediting。无论是衣服还是工作,lessismore,做减法的人生非常适合我。

我和世界说说话

常来看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guizhua.com/fzjz/52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