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月29日公布数字,我国登革热病例已突破1.2万例,死亡4人。专家提醒,防控疫情需广大公众配合清除蚊虫滋生地,长假出行应做好防蚊准备,不要过多在野外潮湿阴暗的地方停留。
一、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由蚊子传播给人类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二、登革热病媒是什么?
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其中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在我省分布广泛,主要在清水容器中孳生,大多数在屋外或野外阴暗处流连,但亦会在户内活动。雌蚊嗜吸人血,吸血高峰在日落前两小时(约为下午五、六时),及早上八、九时。室外及室内皆可叮咬人。
三、登革热的传染途径是什么?
登革热是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人来传播的。当人被带病毒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患者如果在发烧前1~2天至发烧后4~5天内被蚊虫叮咬,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即与患者接触时不会被传染的。
四、典型登革热的病征是什么?
(1)发热: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经3至15天潜伏期(通常为5至8天),患者多以突然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迅速达39℃以上,),持续发热3~5天,严重头痛、四肢酸痛、关节痛、肌肉痛、背痛、后眼窝痛。发病后3~4天出现红疹、恶心、呕吐,轻微的流牙血和流鼻血,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病后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极少数病者会恶化至出血性登革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其中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严重时可引致死亡。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五、家居及个人如何预防登革热?
(一)清除伊蚊孳生地
伊蚊的生长周期15天,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3个阶段大约7~10天,必须生活在水中,一旦离开水,伊蚊的生命链被打破,无法繁衍后代。因此,防蚊、灭蚊的重要工作,就是清理积水,消除孳生地。
1、防止积水,消除伊蚊孳生地,富贵竹等阴生水养植物的花瓶。每5~7天换水1次,并冲洗植物根部,养有大型水生植物的,要在水中投放灭蚊药物。花盆底盘要保持干爽。
2、饮水机的水槽每天清洗1次,不能积水。
3、阳台的接空调水的水桶等每天清理一次。
4、贮水的水桶、宿舍的排水槽等每天清理换水一次,所有渠道要保持畅通。
5、废旧自行车轮胎要存放室内或避雨的场所,如要堆放室外,要用防雨布严密遮盖,不积雨水。必要时可用杀虫剂喷杀成蚊,并在轮胎内施放杀幼剂。
6、清除周围废弃的盆、罐、瓶等容器,暂时闲置未用的应当逐一翻转倒放。
(二)消灭成蚊
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分量。注意切勿向运行中的电器用品或有火焰的地方直接喷射杀虫剂,以免发生爆炸。
(三)个人防护
1、睡觉的时候要挂蚊帐或其它防蚊设备。,注意个人卫生。
2、花斑蚊吸血有二次活动高峰(即日出前1-2小时左右和日落后2-3小时左右)。夏秋季外出注意防护,野外活动穿长衣裤、鞋袜,避开二次活动高峰。尤其是不要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3、流行期间少外出。建议国庆假期不要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若到这些地区,应穿着浅色长袖上衣及长裤,或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喷蚊虫驱避药物。所处区域疫情发生时,尽量不要剧烈运动,以防止身体过多分泌乳酸而招蚊子,而且要少喝酒,发现感染者必须及时报告。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夏秋之间,注意保暖,防感冒;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个人或家庭、邻居、宿舍同学有疑似医院就诊。
六、治疗
如果发现登革热症状,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或者通过蚊子传染给其他人。目前对本病尚无确切有效的病原治疗,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1.降低体温
对高热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拭浴,慎用止痛退热药物。对高热不退及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
2.补液
对出汗多、腹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但应时刻警惕诱发脑水肿、颅内高压症、脑疝的可能性。
3.医院就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