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对我来讲挺有人生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一鼓作气买了两套房子--先别急着指责我“凡尔赛”,其中一套大家都知道的湖边小屋,其实在我的家乡,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市,不算什么豪宅。这套房子本来并不在我原本的规划之内,真的是去年回家,机缘巧合看了一眼,非常心动,又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也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遇到这样好的机会了。赶巧房东又是爽快人,诚意出售,于是一拍即合,第二天就完成了所有的手续。
第二套房子其实是在去年《看房记》之后一个月敲定的,一直都没提过因为等了一年多才刚刚拿到钥匙,之前还有租约。
这是一套30年代建的老公寓,是我在上海见过保存得比较完好、整洁、明亮的老房子。室内有接近四米的挑高,很多扇纤细的钢窗,民国时期的木地板也保存得完整,面积能基本满足我的诉求。
虽然还是有无法回避的缺陷--整栋楼只有四层,所以无电梯。但我之前的种种看房经历给了我重要的教训:人无完人,房无完房,喜欢就要出手快,别瞻前顾后。
所以我一出门就确定好心意,交下了定金。也算了却了我一个很大的心事。
从那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里走出来,难免颇多感慨。
我算是比较早脱离家里的经济支持,也不因为什么,就是太想要绝对的自由了。因为经济独立,才能毫无负担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想辞职就辞职,想单身就单身。
代价是有蛮长一段时间手头并不阔绰,这些年住过各种各样的房子。在伦敦毕业之后从学生公寓搬出来,做兼职翻译,只能在二区的尽头Hammersmith与人合租,住在一楼没有窗的朝北的小房间里,秋天不提供暖气,冻得我只能每天出门跑步取暖,但也高高兴兴地买了暖黄色台灯,换了好看的床单。
没想到还能找到当年的糊图
来上海的第一年住在城市的最西边,几次遇到不靠谱的房屋中介,来来回回被欺负,换房换到身无分文。公司年长的同事实在看不下去,来我家帮忙,看到破烂一样的房间,气得跺脚。结果不到一个月再来,见我换了印花窗帘和吊灯,拿破沙发布剪成桌布和地毯,柜子也贴好了装饰,整个房间焕然一新,笑我十分擅长苦中作乐。
后来搬去高安路的小房子里,做了一些温馨的改造,获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