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财中国年,吉语庆新春潮俗吉语祥言的

新年到了,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新年到了,人们说话也十分谨慎,生怕说错一句话惹得亲朋好友不高兴,都拣好听的话儿来说,这就是新年的吉祥语。新年吉祥语主要表现为:

一、语言形式

民间的普遍心理认为,在喜庆的日子里,冥冥之中会有神灵下凡与民同乐,所以,人们除了用丰盛的祭品来敬奉神明外,在语言上也格外小心,唯恐得罪神明而招来灾祸。其次,春节是新年伊始,见面互道吉祥语也是一种心理暗示,蕴意着新的一年好运当头,谁都不希望因为言语的不当而闹得一年不愉快。因此,过年的时候,人们在说话上就格外小心,多说好话,不说坏话,特别是大年初一,不但说话要小心,有些蕴意不好的事情都不能做,比如讨债,有些比较讲究的地方甚至初一的时候不能清扫家里的垃圾(蕴意着破财)。

传统的吉祥语体现在春联的内容上,都为吉祥语。

潮汕地区春联较多的是反映潮人勤劳拼搏、团结向上、和睦相处的美德,如“和睦一家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较为受人欢迎的春联对子要数“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相传为明代潮州状元林大钦所作。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在潮汕春联中,常可见到单扇门儿或神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春”字有两层意义:一是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派生机;二是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达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与北方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

近年来,不少写手撰写出大量的贺年短信息,有情深意切的,有幽默搞笑的,或让你觉得心花怒放,或让你莞尔一笑。作为传统祝福方式之外的一种补充,短信拜年有三个好处:一、可以言简意赅地将问候的主题表达清楚,不必费许多口舌寒暄;二、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发出大量祝福,迅速及时;三、短信本身具有的幽默是普通的拜年方式所欠缺的,它使得程序化的拜年变得有意思起来。

二、非语言形式

潮汕的新年吉祥语,有不少是根据物体谐音来取它的吉祥意头。如团年饭中,这一餐中有几道菜要取象征吉祥的谐音字,如发菜谐音“发财”,有鱼谐音“有余”。吃猪肠猪血炒蒜,寄意“会盘算,长长发”。吃蚶是沿海地区能买到蚶的人的特有风俗食物。因它是两片贝壳相合,故潮俗又将蚶叫“合倍赚”、“蚶壳钱”。吃蚶义取从事经营“合倍赚”,能挣钱、存钱。围炉要早,越早越好,“早食早发”。

潮汕人拜年,不论礼品丰寡,但大桔必不可少,因其音同“大吉”而深受大众欢迎。在互相串门时,主人留下一对大桔,然后取出自家的一对大桔与之交换,意在互赠吉祥。因此,潮汕人把拜年戏称为“换柑运动”,每到新年也是柑橘大销之时,常常导致供不应求,柑橘价格大幅上涨。“换柑运动”既寄托着潮汕人民美好的生活愿望,同时也蕴含着对亲朋好友深深的祝福之情。

过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几块饼干一节甘蔗。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表达了祝福乡亲生活节节高、节节甜的意思。

对于摆设有富贵竹的家庭,通常情况下摆设的数量都是单数,象征着“富贵无双”。

三、禁忌形式

节日禁忌语言是在节日里对言行的自我制约。在喜庆的年节里,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极力避免提起不吉利的字眼,诸如“病”、“死”、“穷”、“输”等字眼。如南京一带,在节日里,如果买不到活蹦乱跳的活鱼活鸭等,买回来的已宰杀好的鱼或家禽就冠以“文”字,如“文鱼”,“文鸭”。天津一带,过去过年时,若要给炉子添煤,要说“添火”。因煤与霉同音,谁也不愿意给自家添倒霉。而火有红火、火旺之意,意味着吉祥兴旺,添多少大家都很乐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guizhua.com/fzpz/127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