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形管理无痕
——学校智慧管理之道
猗氏中心校吕世红
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管好一所学校离不开三板斧:即文化、制度、人文关怀。有人将学校的管理分为三种类型,即靠文化引领,靠人文关怀,靠制度约束,由此将学校分成由高到低的三个层次。本人自认为,学校管理不能如此绝对、割裂地划分境界,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社会,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任何一种单一的管理方式都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应该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才能斧到病除、管出实效。
文化之道
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引领。余秋雨说:文化就是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它的最后成果是塑造集体人格。学校文化也同样追求这样的价值取向,让教职工形成一种共识,从而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这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层次。
学校文化的形成是自下而上的行动。文化引领在学校管理中是隐性的。学校文化的形成,是由学校中许多鲜活而真实的故事汇聚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上升为一种精神,这样才有生命力,才能引起广大教职工的内心共鸣,才能代代相传,才能让团队成员形成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才能真正起到文化引领的高效管理。教职工能不能从中受到感染,形成共识共鸣,取决于该学校文化精神的价值和生命力;能不能让广大教职员工有获得感和存在感,取决于这种精神文化的人本思想和时代特点。
学校文化的践行需要自上而下的设计。践行学校文化,是校长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校长要从学校文化出发,提出领导班子的文化,教师文化等,让这种文化在学校一脉相承、浑然一体。同时,班子成员的管理作风,教师的教学行为,都要服从于学校文化,表现在行动中,落实于各项工作的过程之中,而不只是一句话,一个口号,一幅标语,一个决定那样简单。
校长的使命,就是在学校管理中始终作为一面旗帜,将学校多年积淀的文化和精神,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传导给自己所管理的团队,并时时事事讲文化传精神。
人文之道
学校管理中还需要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校领导理解、欣赏每一位师生,用温情与期待唤醒师生发展的主体意识,校长可以通过“教代会”、“校长信箱”、“校长有约”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师,倾听他们的心语,接受他们的建议,鼓励教师参与管理,促进学校与教师之间互相扶持,彼此包容,团结协作。
人文关怀要择其所需。对年龄大的教师要关心他们身体和生活方面的需求,要尊重他们对学校曾经的付出,对年轻教师要多给予锻炼的机会和成长的平台,让他们感到学校的认可,有很好的存在感,对于骨干教师要多给予肯定和荣誉,并给予实际的资源,让他们劳有所获,对弱势的教师要给予理解和宽容,有时语言的责备所造成的影响还不如宽容的力量带来的震撼。
人文关怀要适度有规。人文关怀不是不讲原则,不是不讲公私,要有度地把握分寸,其标准就是通过平时的关心,使教职工能体会到学校温度,并与学校同心同德,从情感上感化教师,这是人文关怀的作用所在。
人文关怀要民主平等。人文关怀要求校长发自内心关心每一位教职工,不分工作优差,不分关系远近,做到一视同仁。学校要对做出贡献的教师以精神奖励,对出现失误的教师以宽容,对犯错误的教师以沟通和帮助,对出现困难的教师以帮助都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虽然每个人的所需不同,但从心理上要求一样的。虽然关怀的形式不尽相同,但内心所需的关怀是一样,要注意平衡每一个人的心理。
总之,校长要做到人文关怀,就应该到教师中去听听真实的声音,以体现“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而不是凭校长的主管意志决策。
制度之道
制度约束是“法”方面的范畴,是学校常规工作的程序性要求,在学校管理中不可缺少,往往用来管理不太自觉的人,但制度管理,要求制度体现出公平、温度和激励。
制度管理要灵活。学校的制度种类很多,有刚性的,有柔性的,有量性的,有质性的。要区别对待,对于设计教师的热点问题,如评模、晋级、绩效考核必须公平、公正、公开,让制度体现出它的原则性。涉及到学校教师的生活工作的纪律方面,要区别对待,要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一味的使用制度,就会使管理走向僵化,无法赢得人心。另外有些制度要细,有些宜粗。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要细,而对于常规教育、教学的过程性的管理不宜太细,教师要有自己的思路、方式的主动权。
总之,学校管理中,从文化引领到人文关怀,再到制度约束,三种管理,三种境界,相互制约,相辅相成都不可缺少,校长要善于将三种管理有机融合,才能使学校管理由技术层面走向艺术境界,才能使学校的管理有序而高效。
我们与春天有个约“绘”
猗丰示范幼儿园苏敏
“老师,我刚才发现后院的玉兰花发芽了。”
“不是,那是花骨朵!”
“老师,我看见油菜花上有蜜蜂飞来飞去。”
“老师老师,海棠花也开了!”
“那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画笔把它们都记录下来。”
伴随着春姑娘的一声轻唤,花草树木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次第复苏,一个个开始精心梳妆打扮,幼儿园里一片俏丽灵动,生机盎然。猗丰示范幼儿园在这个明媚的春天开启了筹划已久的写生课程。
灵感的来源是希望孩子们的选择更自主一些,感知更真实一些,观察更仔细一些,表达更生动一些。猗丰示范幼儿园的小精灵们背着小画夹,流连于花草间,驻足在器材前,每天准时赶赴着与春天的一场奇妙的约“绘”,找寻着他们心中最独特的风景,勾画着他们最喜爱的乐园。
新课程的初始阶段总会自带“问题”,面对孩子们一开始不敢画,不会画,不愿画的情况,老师们有的是耐心和方法。对积极主动的孩子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并时不时给孩子们制造“小惊喜”和“小浪漫”。我们还特意为绿植们“理新发”“穿新衣”,并适时“添丁进口”,增添了柠檬树、满天星、富贵竹、多肉、橡皮树等形态各异的绿植。有时给绿植们搬个家,换个邻居,添个小伙伴,便会让孩子们在某个角落里发现藏起来的别样心思,这种小小的变化给孩子带来了新鲜和欣喜,启发他们创作的灵感和冲动,让细心观察的孩子们总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收获;面对胆小、怕出错的孩子,老师们也完全不怕花心思,疏导、启发、激励,像呵护一个刚学走路的婴孩,直到他们眼中有光,直到他们笔下生花,直到他们稳步前行。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孩子们的作品天真自然,稚嫩朴拙,无一丝雕琢痕迹,不加掩饰、信手而来的自由写生,怡然自得,自然天成,老师们保护和激发的正是孩子们这种原始的创造力和表现力。阿基米德相信自己能依靠一个支点撬动整个地球,我们的老师也相信孩子们能凭借一支画笔描绘整个世界。
我们会以一颗赤子之心陪着孩子,不急不扰,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漫过春日的片片花海,穿过夏日的阵阵荷风,越过秋日的点点红叶,跨过冬日的茫茫白雪,直至抵达孩子们心目中的星辰大海。
孜孜不倦,必有回响。来日方长,未来可期。
++++
WomensDay
行走中寻见生命的光
嵋阳小学段永兵
岁月的河,悄无声息地流淌,挽不住的日子,留不住的时光。转瞬间,来到了年,感谢新教育充实着我年的人生,成全着我的幸福,让我的人生留痕。张爱玲曾说:“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与新教育的相遇,恰是如此,我与教师们共同进步,快乐成长,带领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行走中寻见生命的光。
遇见新教育,才知道教育原来可以这般美好。新教育已如一粒神奇的种子,在临猗这块沃土上发芽。县教育局和学校组织的每一次新教育学习培训活动,都如一场场甘霖,滋润着教师的心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校的书香文化已经通过书香班级、书香少年等活动扎根,一月又一月的读书活动向孩子、家长、社会传递着一个信息: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每次读书活动颁奖时,获得“书香班级”、“书香少年”的老师和孩子脸上满是骄傲和自豪,这种骄傲和自豪让我深深的感动。我想,当阅读是一种痴情,对书籍是一种眷恋,那时我校的书香文化就会变成一种社会文化、民族文化。
给“阅读”一处空间
我们的教室是一个微型图书馆,让书触目可及,触手可得。就像《阅读的力量》一书中所写的:“当书很容易取得,当环境中充满读物时,阅读就很容易发生。”每个班都做到两个“有”:一是“有书可读”。人均藏书至少10册,多多益善;二是“有书爱读”。每个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格书柜,书柜里摆放的,是他们从家里带过来的、自己最喜欢的书籍。
我倡导教师每天坚持阅读,鼓励师生共写教育随笔,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创设舒适的读书环境,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学校除了全县统一阅读的《新教育实验》《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先后还给老师们购买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好老师是干出来的》《做最好的班主任》《教育向美而生》等书籍。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新教育或专业方面的书,写字的读书笔记,每月还会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教师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在交流中提升自己;教师一周一篇随笔,学生一本书一份思维导图,真正做到共读共写共生活。
我们阅读着,思考着,日子沉浸在书香,心事诉诸于笔端,生活就这样一天天充实着,生命就这样一点点丰盈着……
给“阅读”一份时间
晨诵——与黎明共舞,抓好经典积累。每天早饭后十分钟晨诵,2分钟的开启诗,5分钟的唐诗,3分钟左右的语文教材经典内容,我们老师利用课件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美好意境,通过老师领读、师生诵读、分角色朗读等各种形式,开启美好的一天。
午读——与经典同行,抓好经典阅读。每天午饭后半小时午读,以课标推荐的必读书目为主,学生自选书目为辅。低段学生,以教师领读,我读你听等形式进行师生共读;中高段学生,采取静静默读的方式自读。另外,我们以整本书阅读思路和方法为依托,开展阅读工作。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整本书的阅读,教给学生常用的阅读方法:速读、略读、精读等,使学生的自由阅读发挥出最大的效应。指导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教会他们记读书摘要,做读书卡片和写读后感的方法,使读书活动能够由表及里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性格形成以及思想发展。
暮省——与圣贤对话,抓好阅读习惯。每天晚饭后半小时暮省。学生通过仿写、日记、批注等形式,在自由休闲的时光里幸福阅读,和教师相互编制有意义的生活。
就这样,在新教育的引领下,在点滴的行动里,我们的故事不断丰富起来,鲜活起来,生动起来。
给“阅读”一个舞台
我校成立了“读书沙龙”,经常组织好书推荐会、读书演讲、朗诵会,课本剧表演,故事会、阅读知识竞赛、读书笔记评比等系列活动来推动师生的阅读,我们都努力向三重境界无限靠近:一是娱乐性,能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觉得挺好玩的,从而让学生觉得读书是蛮有意思的;二是知识性,通过参与,能让学生增益智慧——不仅仅是有意思的,也是有意义的;三是激励性,能激发学生背诗词、读经典的欲望,达到“多角度‘刺激’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目的。
我不知道读书节究竟能给学生带去什么,但我相信,我们的努力,一定会“静悄悄地”影响着他们……
给“阅读”一种收获
读书这件事,其实是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渐进性的,是聚沙成塔。当然,不管怎样,行动就有收获!
在每天阅读的坚持下,学生读书情况也有可喜的变化,良好的读书习惯正在逐渐养成,喜爱读书的、借阅的同学渐渐多了起来,课余时间,经常能看到学生手不释卷。
在阅读活动的展示中,一份份手抄报,一本本笔记日记,一篇篇感悟,一张张背诵记录卡等等,都是孩子们认真阅读的见证。
在阅读活动的分享里,每个孩子侃侃而谈,神采飞扬的模样足以见证孩子们阅读收获颇丰,二(1)班卫丁源、二(2)班侯奕彤、四(2)班吕亚恬代表学校去参加县级展示取得优异成绩。
校园的书香氛围越来越浓厚。办公室里,老师们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的乐趣;教室里,孩子们诵读经典、吟唱精品;家庭中,亲子共读,家长孩子齐用功。读书已经成为嵋小人工作学习中的一个良好的习惯。
与新教育相识、相知,一路走来,我校收获的是希望与梦想,收获的是一种全新的行走方式和精神状态。“只要有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未来教育之路,我会倾尽全力,砥砺前行,带着全校师生在行走中寻找生命的光。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