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仙ldquo刘三姐rdquo是

歌仙“刘三姐”是两广共有的特色文化

——象州刘策奇是提出“刘三姐”称谓的第一人

吴孝斌

经典电影《刘三姐》播出及流传,张艺谋在桂林阳朔执导大型实景舞台剧《印象·刘三姐》,使得刘三姐享誉于当世,人们普遍认为刘三姐是广西独有的文化。其实不然,从历史到现实,歌仙刘三姐都是两广地区,或者说是大岭南地区的共有文化。

(网络图片)

在历史古迹的记载中,刘三姐多以“刘三妹”的形式出现,其籍贯及传歌等各地所记均有不同。广西人民出版社曾于年9月将有关刘三姐的研究资料汇编成集,即《刘三姐研究资料集》,书中有志书及古文献关于刘三姐的记载,但未见有清代著作《粤中见闻》的相关记载。并且在其他各种研究报告中,也未见其记。故本文从《粤中见闻》入手而展开,说明刘三姐是大岭南地区共有的特色文化。

一.《粤中见闻》中关于刘三妹的记载

《粤中见闻》的作者范端昂,字吕男,广东三水县人,出身仕宦之家,父亲范吴曾任怀集知县、韶州知州。他本人曾候选州同,仕途不畅,一生主要精力花在研经、讲学和著作上。他活动的主要时代是康熙、雍正两代,寿龄很高,《粤中见闻》是他晚年之作,成书不会迟于雍正八年()。书《人部·仙媛》中有“刘三妹”之载,记录了“刘三妹”的简况以及其后在广东各地流传的情况,其文有:

刘三妹,新兴人,生唐中宗时。年十二淹经通史,善为歌。千里内闻歌名而来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三妹解音律,游戏得道,往来两粤溪峝间,俱解诸蛮言语,与其唱和。后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山而歌,人环视之,七日夜歌声不绝,俱化为石,土人因祀之于阳春锦石岩。岩高三十余丈,林木丛蔚,岩口有石磴,苔花绣蚀,一石如曲,几可卧一人,此其遗迹也。三妹今称歌仙,其歌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群不知则绝类离骚矣!又竹叶歌云:竹叶落,竹叶飞,无望翻头上竹枝,担伞出门,人人阧嫂,无望做女时。凡深山穷谷人女嫁日,无车可乘,率持一伞以自蔽,既嫁人皆称之为嫂,此女一嫁不能复为处子,犹士一失身不能复洁白也。微言精义多如此类,粤俗多好歌......。

《粤中见闻》之载

二.刘三姐(刘三妹)的历史记载广见于岭南各地

在历史典籍中,刘三姐(刘三妹)的籍贯有阳春、新兴、贵县(今贵港)、宜山(今宜州)等诸多记载。

在现存古志中,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之“三妹山,刘三妹,春州人,坐于岩石之上,因名。”当时的春州即今广东省阳春县。

《舆地纪胜》之载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刘三姐的石刻文献亦是在广东省阳春县,其春湾镇铜石岩(也称通真岩)有许多石刻,其中一处为“乾化乙亥重阳日,刘仙三姐歌台”(乾化乙亥即公元年)。宋真宗咸平二年()特赐宋太宗所写“通真”二字,“铜石岩”改称“通真岩”。清光绪乙酉十一年()春湾所千户傅从绳在歌台的石壁上题刻“歌台暖响”。

阳春铜石岩“歌台暖响”石刻(网络图片)

《阳春县志》(清雍正九年刊本)卷之三载:“铜石岩在城北八十里思良都岩。有石室向西,高三四丈,深广丈余,高明轩豁。相传一女子刘三妹在此升仙而去......。”

清初屈大均所撰《广东新语》卷八“女语”中有相关记载。“卢眉娘”中记有:“唐时南海多奇女子,为《鞶鉴图》女子而外,有七岁女及何仙姑,能为诗。有刘三妹者善歌,称为歌仙......。”随后的“刘三妹”记载则更为详细:

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生唐中宗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千里内闻歌名而来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詶和而去。三妹解音律,游戏得道,尝往来两粤溪峒间,诸蛮种类最繁,所过之处,咸解其言语。遇某种人,即依某种声音作歌,与之倡和,某种人奉之为式。尝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山而歌,粤民及傜、僮诸种人围而观之,男女数十百层,咸以为仙,七日夜歌声不绝,俱化为石,土人因祀之于阳春锦石岩。岩高三十丈许,林木丛蔚,老樟千章蔽其半,岩口有口磴,苔花绣蚀若鸟迹书。一石状如曲几,可容卧一人,黑润有光,三妹之遗迹也。月夕辄闻笙鹤之音,岁丰熟,则彷佛有人登岩顶而歌。三妹今称歌仙,凡作歌者,毋论齐民与狼、傜、僮人、山子等类,歌成,必先供一本祝者藏之,求歌者就而录焉,不得携出,渐积遂至数箧,兵后,今荡然矣。

《方舆汇编》“职方典·广州府·山川考三”载:“龙溪山,在县城南六十里上,有石室深广数仞,按县志世传刘三妹蜕骨于此。”

晚清方浚师所著《蕉轩随录》卷九载:“刘三妹清溪小姑祠祀汉蒋子文妹,所谓蒋三妹是也。广东阳春县北八十里思良都铜石岩东之半峰,相传为李唐时刘三仙女祖父坟,今尚存,春夏不生草。刘三仙女者,刘三妹也。《寰宇记》、《舆地纪胜》均载阳春有三妹山,以三妹坐岩上得名,今不知何在。正可与清溪小姑并作文人诗料矣。”

清道光《肇庆府志》卷二十载:

刘三妹,新兴人,生唐中宗时,年十二善为歌游戏。得道往来两粤溪峒间,解诸蛮语。后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山而歌,人环视之,七日七夜歌声不绝,俱化为石(粤中见闻)。按:旧府志载刘三妹新兴人,世传在开建水石岩中修行得道。风晨月夕,机声远闻。入岩视之,则莫见其形。今岩内有机抒石。又阳春县志铜石岩刘三妹羽化处,但云不知何代因列入。明朝粤中见闻云:生唐中宗时,必有所据。考《舆地纪胜》有刘三妹歌仙石,是宋以前已有此说矣。

道光《肇庆府志》之载

关于刘三姐籍贯是广西贵县(今贵港,古称贵州)人,也有诸多的史料记载。

明代孙芳桂所写的《歌仙刘三妹传》收录于《古今文绘稗集》(清康熙已巳()年陆次云选编),其全文如下:

歌仙名三妹,其父汉刘晨苗裔,流寓贵州,西山属水南里生三女,长大,皆善歌,早适有家,而歌不传。少女三妹,生于唐中宗神龙五年已酉,甫七岁即好笔墨,聪明敏捷,时呼为“女神童”。年十二,通经史,善为歌,父奇之,试之顷刻立就。十五艳姿初成,歌名益盛,千里之内,闻风而来,或一日,或二日,率不能和而去。十六,来和歌者终日填门,虽与酬答不拒,而守礼甚严也。十七,有邕州白鹤乡少年张伟望者,美丰容,读书解音律,造门来访,言谈举止,皆合节,乡人敬之,筑台西山之侧,令两人为三日歌。台阶三重,干以紫檀,幕以彩缎,百室流苏,围于四角。三妹服鲛室龙鳞之轻绡,色乱飘露,头作两丫鬃丝,发垂至腰,曳双缕之笠带,蹑九风之绞履丝,双眸盼然,抉影九华扇影之间。少年着乌纱,衣绣衣,节而立于右。是日,风清日丽,山明水绿,粤民及瑶壮诸种人围而观之,男女百层,咸望以为仙矣。两人对揖三让,少年乃歌《芝房烨烨》之曲,三妹答以《紫凤》之歌,观之人莫不叹绝。少年复歌《桐生南岳》,三妹以《蝶飞秋草》和之。少年忽作变调,曰《朗陵花》词,甚衰切,三妹则歌《南山白石》,益悲激,若不任其声音。观之者皆欷觑。自此迭唱迭和,番更不穷,不沿旧辞,不夙构时,依瑶壮诸人声音为歌词,各如其意之所欲出,虽彼之专家,弗逮也。于是观众者益多,人人记忘归矣。三妹因请于众曰:“此台尚低,人声喧杂,山有台,愿登之为众人歌七日。”遂易前服,作淡妆。少年皓衣元裳,登山偶坐而歌。山高辞不复辨,声更清邈,如听钧天之响。至七日,望之俨然,弗闻歌声,众命二童上省,还报曰:“两人化石矣!”共登山验之,遂以为两人仙去,相与罗拜。时元宗开元十三年已丑正月中旬也。至今粤人会歌盛于上元,盖其遗云。

另有,是张尔翮在康熙二年()清明节游西山时,访仙女寨杨氏老人(时年80余)后所作《刘三妹歌仙传》(见载于《古今图书集成》),文中有:

世传仙女刘三妹者,一善歌之佳人也。余不知其所由来。癸卯清明日,因访友于西山杨氏,路经山谷,惟见春色撩人,红紫万状,清烟薄雾,山突天平。须臾入寨,即仙女寨。忽闻层峦之上,有声乌乌然,若继若续,响振林木。四顾无人,青峰满目,远盼山巅,惟二石人偶坐,心颇异之。呜呼!噫嘻!无人有声,声在半天,飘渺云端,意者其仙籁呼?倾耳细听,随声仰望,或隐或现。遥见人影三五成群,互歌相答,惟闻呵呵声,而不知其所歌何调。何奇幻若此乎?时即抵友家,见一叟,童言鹤发,仿佛仙壮。余揖而问焉。叟曰:“余即子之友之叔祖,今年八十有八矣”。余因问及山上之歌声胡为而来也?叟曰:“此村中之少女采茶也,答歌相戏耳!”余曰:“何其声之娇娆耶?”叟曰:“此地古有歌仙,故乡中所生男妇多善歌。”余曰:“歌仙为谁?愿叟为我祥言之。”叟曰:“余年少时颇学歌,故祥其事,但传本已被狙龙焰矣!夫仙女三妹,柔汉刘晨之裔,其父尚义,流寓斯土。生三女,长大妹,次二妹亦善歌,早适有家,而歌不传。至少女三妹,生于唐中宗之神龙元年。甫七岁,即好笔墨,聪明敏捷,时人呼为女神童。年十二,能通经传而善为讴歌,父老奇之,偶指一物索歌,顷刻立就,不失音律。樱桃之口,不让樊素,真可欺莫愁,而压永新,是曹娥之绕梁,陶妻之黄鹄,皆不足羡也!爰是数百里之歌者,莫不闻风而来,跌为唱和。或一日或二日,即罄腹结舌而走。而歌仙之名,遂由此盛也。年十五,其父受聘于林氏,和歌者仍终日填门,无一较胜。至其貌之羞花掩月,光彩动人,见之者无不神骀意荡。但授受之礼甚严,终不可犯。年十七,将于归。忽朗宁白鹤乡一少年秀才张姓讳伟望者,闻歌仙之名而慕焉,不辞跋涉,登门叩访,礼尊宾主,言谈举止,皆以歌为节。乡人敬之,特架一台,置二人于上,一唱阳春,一唱白雪,流风激楚,不分高下,非下里巴人比也!岂仅停云,即星辰亦为之下矣!观听者男妇不啻数百,环堵重重,于是三日夕,竟忘寝食,而歌声不歇,人人艳赏,声振于野,未免杂沓,三妹曰:‘此台太低,人声喧闹,而韵致不明,请陡山顶与君子长歌七日如何?’秀才曰‘既蒙不弃,愿步追随。’二人经登山顶,偶坐而歌,若出金石,闻声于天。至七日,望之则见其形而不闻其声矣!乡人曰:‘二人竟歌已久,可请下山。’乃遣数童登山以请,而童子讶然报曰:‘奇哉奇哉,二人化石矣!’众皆惊骇。莫不亲诣钦慕,罗拜乞庇焉。其所许林氏。夫闻而疑异,即登山以验,旁立长笑,亦化为石。今山巅之石偶三人者,即当时升仙之遗迹也。故吾乡之善歌者皆钟二仙之英灵。余得闻先人,考之故老,始备祥其事,非敢诬也......。”

张尔翮《刘三妹歌仙传》

再有清王士祯所著《池北偶谈》中《粵風续九》之记,其文有:

粤西风淫佚,其地有民歌、瑶歌、俍歌、壮歌、蛋人歌,俍人扇歌、布刀歌、壮人舞桃叶等歌,种种不一,大抵皆男女相谑之词。相传唐神龙中,有刘三妹者,居贵县之水南村,善歌,与邕州白鹤秀才登西山高台,为三日歌。秀才歌芝房之曲,三妹答以紫凤之歌。秀才复歌桐生南岳,三妹以蝶飞秋草和之。秀才忽作变调曰朗陵花,词甚哀切,三妹歌南山白石,益悲激,若不任其声者,观者皆欷歔,复和歌,竟七日夜,两人皆化为石,在七星岩上。下有七星塘,至今风月清夜,犹仿佛闻歌声焉。同年睢阳吴冉渠(淇),为浔州推官,采录其歌,为《粤风续九》......。

《池北偶谈》中《粵風续九》之载

乃至清嘉庆进士谭敬昭(阳春县人)在《游通真岩并序》中亦言:“刘仙产于阳春,仙经所称白石山女仙刘三妹者,是为西粤贵县人,以善歌化粤瑶人,至今祀之,以为歌仙。”

《庆远府志》之载

关于刘三姐籍贯是广西宜山(今宜州)人,则见于清道光九年()的《庆远府志》,其记为:“宜州唱歌之俗在昔为然。相传唐朝刘三妹(女太)者,系下涧村壮女。性爱唱歌,其兄恶之,与登近河悬崖砍柴,三妹身在崖外,手攀一藤,其兄将藤砍断,三妹落山,流至梧州,为民捞起,立庙祀之,号为龙母,甚灵验......。”

刘策奇像

综上可知,在历史典籍的记载中,都是以“刘三妹”的形式出现。而“刘三姐”之称谓则是广西象县(今象州县)学者刘策奇于年首次提出。年春,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部”,并在校刊上逐日登载近世歌谣。年,刘策奇根据柳州及象州一带的传说,写成《刘三姐》一文并刊登于《歌谣周刊》上。该文末段说:“传闻刘三姐,系广东潮梅人,有唱歌之天才,走遍两粤,不获敌手(意即找一男子;最会对歌的,替他对歌,唱得比她高妙的,她就嫁他)。后至立鱼峰,遇一农夫,与彼对唱,一直唱得三年又三月,三姐似不支,心中一急,呆然化为石像。农夫瞧了,叹息一声,悠然化逝......。”年,他撰写的《刘三姐的故事》一文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七期上发表,主要转录清代闵叙《粤述》及王士祯《池北偶谈》中记载的刘三姐故事。由此,“刘三姐”的称谓沿用至今。可以说,刘策奇是提出“刘三姐”称谓的第一人!

三.刘三姐的传说与故事广泛流传于岭南地区

刘三姐的传说与故事除在上述的阳春、新兴、贵县(今贵港)、宜山(今宜州)等地流行外,还广泛流传于大岭南地区。在广西,还有桂平、平南、玉林、合浦、苍梧、梧州、横县、扶绥、大新、都安、上林、马山、东兰、环江、罗城、柳州、三江、融安、融水、柳城、鹿寨、来宾(今兴宾区)、象州、武宣、金秀、蒙山、龙胜、阳朔、灵川、桂林、灌阳、富川、贺州、平乐、恭城、昭平、钟山等地。

在广东,还有肇庆、罗定、梅州、翁源、乳源、郁建、开建、怀集、澄海、从化、新安、台山、海丰、连山、连县、连南、电白等地。

乃至于贵州的独山、麻尾、黔东南州,湖南江华、永州、江华、大庸,云南的滇东等南方许多地区都有刘三姐的传说与故事。

从上述有关刘三姐地点来看,其多数地处西江—珠江流域,就古代交通条件而言,也是正确的。就是在当今,刘三姐传下的山歌也在广泛流行,广西现有许多的“歌王”,其中武宣县的“武宣婆”郭秀莲可算是其中一杰出代表,其山歌雅俗共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

广西歌王“武宣婆”郭秀莲(网络图片)

要说刘三姐具体是属于哪一个地方的,笔者认为都是有可能的,刘三姐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岭南地区的公共文化形象代表。而且广东与广西,自古本一家,同饮一江水,同根同源,在唐代时同属岭南道,多种文化(如六祖禅文化、龙母文化、客家文化)也是同根同源,刘三姐文化更是两广共有的特色文化。

俗话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笔者认为,广西在经济“东融”对接大湾区之时,文化也更应该“东融”。应该倡导建设珠江——西江文化经济带,其中两广共有的刘三姐特色文化或许可为助推器之一。

(初稿于年6月23日,年8月4日上午修改)

特别提示:未经本人同意,媒体、网络等不得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guizhua.com/fzfi/93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