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有人为你写了一部史诗

一起阅读还至本处

陈燕波:

根据孩子们的观察日记,我才知道,原来豆芽也是姿态万千的。

我们的《读写课》经历性学习,让写作真实发生……

课前思考

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写观察日记”,对于我们班的学生而言,写日记应该是不难的。

初读四年级教材第三单元习作内容,有几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1.教材用图文的形式列举了种子发芽、树叶变黄、月亮圆缺、小猫活动等例子,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植物、动物、景物的变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观察对象,可是这样做的话,写作范围铺的太广,很难进行统一指导;

2.常规的教学模式为上完一堂习作指导课后,学生撰写连续观察日记,可是习作课时间有限,学生很难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好几次连续的观察日记,学生的记忆能力也不足以把之前观察到的内容都记住。还有一些事物,短期内的变化是不明显的,不利于学生完成习作。如果让学生带回家写,习作的真实性难以保证。那到底是把几次观察的内容都写下来,还是挑选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写?

3.观察记录采取何种形式?《爬山虎的脚》课后的资料袋中向学生推荐了两种观察记录的方式:图文结合和表格形式。图文结合更加直观,便于学生写作时再次回忆观察对象,但是要拍摄每次观察时的照片,需要家长的配合,如何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做到“大手拉小手”式的亲子观察呢?

准备阶段

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采用《读写课》第三单元上的观察记录单,只是把观察次数确定为4次,并要求家长协助孩子拍摄好观察照片。

国庆前一周,我利用延时服务“快乐读书吧”的一节课,让学生阅读《读写课》第三单元汪曾祺的《葡萄月令》,作者整整观察了12个月,写出了葡萄每个月不同的模样。这篇文章比较长,学生细细地读一遍也需要不少时间。我没有进行指导,只是让孩子们思考文后的三个问题。一节课,孩子们带着问题读了又读,有的孩子还把自己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到下课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看到孩子们的表现,给了我布置观察任务的信心。我布置孩子回家和家长商量观察对象,尽量选择在短期内生长变化较明显、便于观察的事物。

隔了3天,我上了一堂习作指导课,选择的习作范文就是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其实原本准备出示几篇优秀习作范文的,但是从别的班习作指导后的写作情况来看,一旦给出所谓的优秀习作范文后,孩子们的表达会出现大量的雷同,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还是让大作家的文章去激发孩子们那颗充满好奇的心吧!

观察写作阶段

国庆放假前,有很多行动力强的孩子,已经完成了第一次观察并做好了记录,剩余的3次记录在利用国庆假期完成。这样的调整,是为了让写作更贴近生活实际,只有让学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guizhua.com/fzjz/105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