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以竹命名的地名的分布及结构特征
李 睿
地名作为地域的一种语言指代符号,属于各种自然、社会和文化现象与过程在人们意识上的反映。很多地名的来源是与人们长年生活的地理环境直接相关的,如当地的地理方位、地形、气象、水文、生物、岩矿资源等。比如,以生物命名的地名有枣强、榆林、攀枝花、葡萄沟、兰屿;鸟岛、蛇岛、蝴蝶泉等[1]。我国的竹类植物种类多、分布广,对竹类植物的开发利用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以竹来命名地名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然而,对以竹来命名的地名,尚鲜见专门的论述。本文拟对我国以竹命名的地名的分布及结构特征进行初步的分析,以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理解、欣赏、评价和使用这类地名,充分地发挥这类地名的社会、历史和现代功能。
1 以竹命名的地名的区域分布特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录》[2],我国乡镇以上的行政区域,以竹命名的地名共有个,分布于除新疆、内蒙、辽宁、吉林、河北以外的21个省区,按烽目从多到少排列,依次是:四川,40个;湖南,21个;浙江,19个;湖北,13个;江苏,9个;云南,8个;江西,8个;台湾,7个;河南,6个;陕西,5个;安徽,5个;福建,4个;西藏,4个;上海,3个;山东,3个;广西,2个;贵州,2个;青海,1个;甘肃,1个;黑龙江,1个(表1)。
我国竹林的地理分布,南自海南岛,北至黄河流域;东起台湾岛,西迄西藏的聂拉木地区。天然分布范围大约在北纬18°~35°,东经85°~°之间[3]。以竹命名的地名所处的范围,与竹林的天然分布范围十分吻合。这充分说明了竹在历史上是我国古代人民十分重要的一类审美和利用对象,反映了竹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体现了事物的存在对人类意识的决定作用。
2 以竹命名的地名的结构特点
2.1 根据竹子生长的地理环境命名
这类地名由“竹+表征地形地貌等环境的字或词”构成。如竹岸、竹岛、竹港、竹洲、竹坑、竹沟、竹坪、竹岭、竹山、竹峰、竹坝河、竹溪河、竹陂河、竹江岛、竹岔岛等(表1)。我国生长的竹类植物有余种,区划为华中(黄河—长江)亚热带散生竹类、华中(长江—南岭)亚热带混生竹类、南方热带-亚热带丛生竹类和琼滇热带攀缘竹类[3]。竹子分布的垂直幅度很大,从海拔几米到几千米都有生长。在海拔m以上的地带分布的竹种,大多秆形矮小,经济价值低;竹秆高大而有工艺价值的竹种,一般都分布在海拔~m以下的平原和丘陵地带。根据竹子生长的地理环境命名的地名主要就是反映了生长于人群聚落附近对人类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高大竹类的生长环境。
2.2 根据境域相对于竹林的方位命名
这类地名由“竹+表征地理方位的字词”构成。直接表达的有:竹北市、竹北乡、竹东镇、竹南镇、竹里村、竹口乡等,间接表达的有:竹阳乡、竹阳镇等(表1)。宋朝的释赞宁撰的《笋谱》载:“凡植竹正月二月引根鞭必西南而行,负阴就阳也”。以相对于竹林方位命名的地名也充分地反映了大多数竹类植物喜欢生长于向阳地段的特性。
2.3 根据竹子的群体外貌命名
这类地名由“竹+表征竹子群体外貌的字词”构成。如竹林、竹林沟、竹林关、竹林嘴、竹园、竹园坝、竹园坪、竹院乡、竹村等(表1)。竹子为典型的无性系(克隆)植物,与母竹相连的竹鞭上的笋芽连年萌发形成新竹,经年累积遂成丛成片,成为苍茫茂密的竹林;栽培竹林经人为精心的管理,亦可被限制在一定的地块上形成竹园、竹院等。根据竹子的群体外貌命名的地名,描述了竹株由竹鞭相连成片生长的特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竹林管理的精细度以及竹林的规模大小。
2.4 根据竹子的组成器官命名
这类地名由“竹+表征竹子组成器官的字词”构成。如竹竿乡(村)、竹竿河、竹篙镇、竹根滩、竹叶坪等(表1)。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不但注意到了高风亮节的竹竿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用性,而且还注意到了纵横交错的竹鞭的水土保持功能,以及四季常青的竹叶的可观赏性。
2.5 根据竹子的用途命名
这类地名由“竹+表征竹子用途的字词”构成。如竹帘乡、竹箐关、竹箦镇、竹笮乡、竹马垭口、竹丝湖、竹管市镇、竹料镇、竹亭乡、竹瓦铺等(表1)。根据竹子的用途命名的地名反映了在历史的悠悠岁月中,竹子一直被先民们广泛地用于编织、建筑、装潢、乐器、玩具等方面。
2.6 根据竹子的审美情趣命名
这类地名由“竹+表征竹子审美情趣的字词”构成。如竹贤乡、竹友乡、竹客乡、竹马乡等(表1)。竹子的比德可以是多方面的,坚贞可以配松柏,劲挺可以凌霜雪,清瘦可以伴寒风,淡泊可以拒蜂蝶,高节可以干云霄,虚心可以友顽石。竹与松和梅被推崇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被推崇为“四君子”。苏轼曾有“……无竹令人俗,……不可居无竹”的吟唱,在我国的艺术史上,竹成了人们喜闻乐见审美对象,诗人喜欢吟咏,画家乐于挥写。根据竹子的审美情趣命名的地名,可以看着是几千年来积淀在人们审美心理中的竹文化的反映。
3 讨 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以竹命名的地名是信息含量十分丰富的一类语言符号。这类地名深刻反映了几千年来竹类植物在我国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广泛影响。充分地了解、认识、研究和运用这类地名所蕴含的信息,不仅可以丰富和充实地名学的内容,推进地名的科学管理,而且还可以洞悉竹类植物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开发利用、市场贸易和审美欣赏等在一定地域的历史轨迹,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推进土地的合理使用,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竹产品的市场附加值,挖掘竹文化的旅游潜能和招商引资潜能,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 褚亚平,尹钧科,孙冬虎.地名学基础教程.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2 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录.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3 中国植被编委会.中国植被.北京:科学出版社.
(本文转引自年第19期《竹子研究汇刊》,排版时稍作技术处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