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时作品
从小在下渚湖畔长大的画家黄建时,对下渚湖的一草一木情有独钟,下渚湖的风物成了他创作的一大主题和特色。
墨色华滋,用笔流畅,黄建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方水土的野逸情趣,赋予了作品朦胧的诗意。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季节——
那宣纸上蕴杂开来的梅花、牡丹、紫藤、水仙、凌霄……一枝一叶,一花一朵,仿佛顺手拈来,却是满肚子花香墨香往外沁润。
▲黄建时《春深草木知》纸本设色
黄建时的家在浙江德清三合,防风古国的所在地。坐北朝南,后面有山,前面有河。他家后面的那个山,叫乌龟山。
这种灵异的地方,是会出灵异人物的。
这是一幅恬淡而悠远的田园诗——一只番茄、几瓣蒜、一头水仙、两只冬笋、一盆富贵竹……黄建时笔下的凡俗小物,气息端稳,不乏天真之态。简洁的画面,如古曲中悠远的慢板,一个一个音送过来,渺渺,隐朴,澹泊中韵味无穷。所谓壶中天地,芥子须弥。
生活是画家艺术创造永不枯竭的源泉,没有生活气息的作品就没有生命力。
这是一首含蓄而精妙的散文诗——花鸟禽鱼间,这是格物的精神和借物抒情,像秋天的月夜,焕发出自然而不失笔墨的妙境。
花开花落、鸢飞鱼跃,深墨,浅墨,皆素墨,偶见一点红绿赭黄勾调,水墨风烟里隐约感到一份清澈的浑厚,仿佛长出岁月的包浆,弥漫的是传统文人画的脉气,古意盎然。
▲黄建时作品
古典的美不会热气腾腾,但隽永绵长,如一壶普洱,经得起再三回味。
这是一首唯美而隽永的抒情诗——《下渚湖系列》密布芦荡素墨画来,水气淋漓,却恍如涨满浑厚的绿意;一枝风荷摇香,画面清气拂人,不沾一丝尘埃;炙枯灌木搭鸟巢一枚,斜日晚骎骎,雀振翅而归……得下渚湖蒙养的黄建时胸怀气韵,湖畔水泽种种,皆是创作取之不竭的水源和阳光。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徐家昌则点赞,黄建时的《下渚湖即景》比较充分地表达了下渚湖芦苇深处的景象,看到此画就会使人联想到泛舟湖中芦苇穿行水鸟出没的美丽景致。
画家的创造是继承源流。知道了源流,掌握了笔墨技法,从而感悟山川的秀美,草木的鲜妍,人物鱼虫鸟兽的生动,才抒情作画。
从《溪鸟山花共我闲》所录八十余幅画作来看,黄建时积极实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绘画理论,绘画取材没有被传统文人花鸟画有象征意义的主题梅兰竹菊所束缚,也没有被海派吉祥寓意的题材所限制,极大多数作品都是画他自己所见而又熟悉的东西,表现对象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的。
▲黄建时《清香春满枝》纸本设色
比如《下渚湖即景》《莫干山所见》《静静的荷塘》等作品,都是黄建时从观察大自然中感悟对象的秀美、鲜妍、生动才产生灵感作画的。即使画梅、兰、竹、菊、松、水仙、紫藤、石榴、葡萄、茶花、芭蕉等传统题材,更多的是他对创作对象细致入微的长期观察、研究和磨练的结果。
比如,那《浥露》《随心草草属春风》《春韵》《春色正浓》《李清照诗意》……以传统花鸟画的完美程式和严谨法度,充分表现了对象的情态丽质,向观众提供了折枝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所有作品,在构图上,精于剪裁,时时折枝。这种始于唐代盛于宋元而被后世所重视的传统画法,是画家对简约美的追求,也是画家抽象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因为这种简约的画法能把无限的立体结构转换成有限的平面结构,超越了表现的生命精神,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也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
如是,黄建时作品的创作对象,既高于真实,又符合生长规律和形象特征,从中可以领悟到写意花鸟画高妙的艺术概况手法。折枝法是黄建时花鸟画艺术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
如是,黄建时在寻找传统花鸟画的人文精神过程中,画面的灵魂往往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亲和。他始终以人的最本质的东西即善良来观察大自然,以平常心和平等的心态对待他笔下的花草、生灵和山水,并赋予尊严和温暖。
▲黄建时《与竹为邻》纸本设色
可以说,黄建时没有放弃传统的入画标准,也没有创作自己生疏而又不入画的题材。由于花鸟画的题材相对比较固定,各类技法已高度娴熟,因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传统既成了极其宝贵的遗产,同时也变成了沉重的负荷。
好在,黄建时似乎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他的作品仍是传统题材,技法也以传承为主。传统精华对于他来说,既可以以崭新的角度重新发现和解释,又可以当作一把感悟人生和打开写意花鸟未来的钥匙。
绘画艺术没有主观情感的掺入,作品就没有思想了。画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画家在画自己。中国写意花鸟画,借花鸟抒情,天人合一,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艺术的和谐统一之最高美学境界。
看那,画中题词更是妙笔生辉。书法和绘画,形异而质同,都有创造美。书法的点画,即绘画的笔墨,书法的纵笔挥洒,与作画的知白守黑,运奇布巧并没有两样。黄建时的书法运笔如风,力破整齐,水墨飞白,相映成趣,再加大大小小的印章穿插其间。正如黄建时在《画到梅花笔生香》作品的题辞云:“真乐事读书写字,最恰情种草栽花。”
▲黄建时作品
人是大自然的花朵。
人和大自然有一种对应的关系。因此,人在融入大自然的同时,也总能从大自然中发现和找到自己——清新、怡静、疏朗、单纯,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生命的感悟和愉悦。
在黄建时看来,空而且恬淡,清净而无所作为,才是合乎自然的真性,才是天地的平衡,才是道德的根本。这种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不为外物所束缚的独立境界,对于生活采取超越于厉害得失之上的情感和态度,肯定个人的自由价值,正是人对现实审美感受一个极其重要的本质特征。
这不,数十年的生活,就像平原上一条波澜不惊的河流,恬淡自适,宁静安详,没有大起大落,却有自己的量和方向,而且沉稳、坚定地流向目标。生活的习染对黄建时的绘画个性形成了根本性影响。
于是,在他的作品里,没有奇姿纵肆、狂放不羁的激情与力量,也没有剑拔弩张的骄横之气,没有刻意追求视觉效果和冲击——作品以最朴素的力量和恬淡感染着观众,这不仅仅体现了黄建时追求一种率真恬淡的人格志趣,也体现了他对生命、对自然的人生态度。
▲黄建时作品
当然,有时他也会像《下渚湖》系列中的那些“鸟”,或仰天长望,或低头沉思,或踽踽独步,或夜半私语。这是他生命中另一种状态和体验,让他变得深刻和深沉起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就是受老庄思想影响的最好例证。在中国历代文人画中,画家也往往把恬淡、平和、雅静作为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来追求。黄建时写意花鸟画所呈现的正是这样一种高尚的艺术追求,不是孤芳自赏的清高,也不是消极避世的超脱。
著名花鸟画家、中国美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朱颖人这样写道:
为画至难,欲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得奇趣于意想之外则更难。难在各有所好而无法裁定。绘画欲达到全人类认同谈何容易,几百年出一个人不容易。由于绘画理论的争辩也在发展,在发展中修改自己的谬误,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正确。能在相对正确的道路上,已算是不容易了。
门生建时自幼即嗜书画,漫淫翰墨,多年来孜孜不倦。他一直能保持对生活的满腔热情,这种热情是画家追求真、善、美的原动力。建时为花卉写照,为禽鸟传神。后经过长期的研究、磨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作品清新、恬淡、平和,毫无粗俗之气,亦无剑拔弩张的骄横之态,生活气息浓,书卷味足。初看其作品平平而终见妙境。
▲黄建时《案头清供》纸本设色
画集中《下渚湖系列》画面墨色华滋,用笔流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方水土的野逸情趣,赋予了下渚湖朦胧的诗意;几幅《墨兰》寥寥数笔,落墨无多,却灵秀雅逸,含露迎风展尽了君子之美;他的《紫藤》《葡萄》着色淡雅,藤条穿插自如,皆寓情意,数幅山禽画面空灵,或在觅食、或在吟唱,一派生机,似乎聆听到一种天籁之音。
大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画集中诸多作品充分证实了建时善观察、勤思考、重写作的创作态度。作品看似草草,却足见他的功力与能力,这是他生活中对一草一花一鸟一石自然状态的感悟。
做一个画家真不易!好在建时为艺认真,做人直爽,是位毫无虚饰的性情中人。尽管当代中国画时风泛滥,经济杠杆又在挑逗,但我深信他能支持传统,分清雅俗,走自己的路,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如是,黄建时自画自说:面对卷卷画稿,心沉沉的,怎么也开心不起来。个中滋味,点滴在心头。也许对自己要求越来越高,没有达到想要的画面效果,也可能年至不惑,人就淡定了。
▲黄建时《花开见佛》纸本设色
唐代诗人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若不赏,卧归故山秋”。诗人此五言绝句极言作诗觅句之苦,其实绘画也亦然。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说,构思一幅作品,犹如十月怀胎,创作过程则如产前阵痛。可大自然美好的生灵万物,折磨着世上多情的画家。为画至难也。当你笔下呈现出花团锦簇、群鸟纷飞诗意般的景象,成就感便陡然而生了。
我学的是花鸟,天资不聪颖,只能脚踏实地,学基本功,走传统路。吴缶翁说:“小技拾人者则易,创造者则难,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拾者至多半年,可得皮毛也。”颖人、家昌吾师亦时常教导我:“要坚持传统,分清雅俗,根基稳后,再言创新”。吾应切记,必当躬行。
诗心如画,画心如镜——黄建时的画已溶入血液,融入生命。
黄建时
师承中国美术学院朱颖人等教授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客座教授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各级展览并获奖
来源/《品位?艺术空间》年第3期
文/刘慧
编辑/章珺彦审核/任峻关于《品位?艺术空间》杂志
主管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辑出版:浙江省文联传媒中心
总编辑:任峻
总策划:谢海
执行主编:丁淑兰
首席记者:刘慧
美术总监:林丹
编辑部主任:戴李黎
发行部主任:丁宇兵
装帧设计:周婷婷
责任编辑:金浩栋
媒体编辑:王金双戈
投稿邮箱:xieerlang
.